心理上有这样一种体验,叫
还有来访者这样描述自己的情感钝化体验,他说:「我常常觉得自己像是个隐形人,别人不会特别留意到我,我也不知道怎么出现在别人面前,就像我是鬼。我看着我的家人朋友相互间沟通互动,感觉有一个看不见的障碍让我无法加入他们。」
可见情感钝化是种实实在在的心理体验,我们把这种心理体验称呼为一种人格特质,既有合理之处,又有不妥之处。说它合理,是因为情感钝化的状态的确在很大程度上能预测一个人的行为、情绪、和认知模式,但说它不妥,是因为没有人真正拥有「情感钝化」这样的性格特质,这样称呼暗示了它的不可改变,而事实并不是这样。
我之所以在这将情感钝化归为一个独立的人格特质,是因为集体主义文化使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人,从小就没有情绪体验和表达的安全和自由,因此更容易体验到情绪钝化,这种所谓人格特质,实质上是一种不但普遍而且深入的隐形创伤,存在于很多人的内部系统中,这导致我们不仅在个人层面,还有社会层面体会到的空虚无望等痛苦。
心理学家大多将情感钝化作为一个现象/症状进行研究,尤其在那些得了焦虑症,创伤后应激综合症,抑郁症等心理或情绪疾病的人身上,看到情感钝化/情绪麻木/情感隔离的普遍和高频存在。
比如说常常感到抑郁的来访者卡尔就这样描述自己的体验:他说,「我出去和同事吃饭,回家听老婆说话,晚上看孩子做作业,但都是按部就班,我会记着该做什么,嘱咐自己去做这些好丈夫好员工好爸爸该做的事,但我常常觉得生活是苍白的,活着就是挨捶,没什么希望也没什么意义,我把我该做的做了,大家相安无事就好。
刚结婚那会儿老婆常常和我吵架,觉得我不爱她不关心她,说实话即使是谈恋爱那会儿我也没什么爱不爱的体验,就是大家都在做该做的事,到年龄了还能不结婚不成?我最受不了的就是老婆孩子闹情绪,我不知道该怎么体会了解其他人的情绪,这对我来说很难,让我不知所措。
我就像一艘漂流在水底,尚未被发现的潜水艇,感知情绪都要通过声纳,迟钝得很。如果你问我自己的感受是什么,我也无法告诉你,我不快乐,也不痛苦,我就是觉得活着没意思,死又很麻烦。」
就像卡尔描述的这样,情感钝化的人即使是在亲密伴侣或家人面前,依然感到自己在扮演角色,对于他人的情绪,无论是悲伤还是喜悦,他们都很难敏锐觉察,更难真诚的做出回应,提供情绪上的支持。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寻求婚姻咨询帮助的夫妻,往往有一个觉得自己不断的被情感钝化的伴侣所伤害、所忽视、所否认,另一个觉得自己不断的被情绪化,动不动就发脾气的伴侣所折磨,所压迫,认为自己的逃避和攻击是不得不做的自我保护。
听到这里你大概也能想象到,情感钝化的人更有可能拥有表演型人格特质,在漫长的生活中,他们往往已经了解到,要维持关系、稳定家庭、保护婚姻,需要自己去表现出合适的回应,他们或许也会觉得自己的麻木和隔离并不妥,但也无力改变,为了尽量减少生活中的痛苦,表演正确的回应就是他们的适应方法。
这个方法让他们真实的状态和情绪更难被别人知道,加深了情感钝化个体的「生如孤岛」「人生无望」的体验,长年累积也会让中年危机极度痛苦,老年阶段情绪脆弱,心理和身理健康都会受损。
对于情感世界更加钝化的人来说,他们很难感知情绪,而没有体验到的就不会成为信念,因此无法相信有什么人是真正和自己心连心的,真正能持续稳定的给到自己情感支持和呵护的,即使被爱,他们对于被爱被关心的体验也是迟钝的,同时对于别人的伤害欺骗背叛也是自带过滤,他们这种全面的自我情绪的麻木,会让他们对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的感受同等的钝化。
我需要做出区分的是,这种情绪感知力的钝化和我们常说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有着本质不同的,一个心智成熟的人在日日普通的生活中体验丰富,可以活在当下,从细节中感知生命的美好,在变化面前拥有真实的淡定和沉着;而一个高情绪钝感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会麻木无感,在变化面前却经历极其强烈的情绪起伏,他们会恐惧,会痛苦,也会绝望,很难淡定沉着。
在很多人的生活中,情绪麻木/钝感并不陌生,在长期的社会化过程中,自己和身边人都将这种症状合理化,认为这就是一个性格特质,天生差异。
你可以通过觉察自己是否有身体反应来了解是否你已经过度压抑情绪体验,导致高情绪钝感。这些躯体化反应尤其在一些本来应该出现愤怒伤心等强烈情绪的情景中,比如心跳加速、脸发烧、手心出汗等等,你或许还会为此感到不解,不明白为什么身体会出现这样的变化。
如果你留心观察的话,或许还会发现很多你的身边人也是常年陷入高度的自我情绪麻木状态之中,前面说了,情绪钝感始于一个人想要保护自己不经历痛苦,他们惯性不去体验痛苦压抑痛苦,当情绪感知力变得麻木时,他们也很难体会到积极的情绪,而这种空虚让他们更容易过寻求刺激获得「活着」的体验,比如酗酒,吸毒,沉迷于赌博,网络游戏,网上购物等等,而这些不健康的适应方法又会让高钝感个体患上脏器疾病,诱发中风,记忆力下降,认知衰退等。
你可以首先问问自己:你希望自己拥有更敏锐的情绪感知能力吗?通过麻木自己去防御和压抑痛苦感受,是否已经让你发觉到痛苦不仅没变少,反而你的生活更加陷入困境和孤立之中?
如果你感受到了这种发自内心的,对改变的真实渴望的话,你可以首先通过
首先,心理咨询可以帮助你扩大你的心理认知资源。对各种强烈情绪的及时、激烈的反应,以及对各种刺激与细节信息的处理,需要拥有足够的注意力和心理认知资源;而当一个人认知资源狭窄的时候,就容易无法对事件作出及时、恰当的情绪反应,更易情感迟钝。
在一个专业安全的咨访关系中,咨询师可以陪伴你去了解你的情绪产生的缘由和发展脉络,帮助你脱离情绪看到情绪,这种心理认知力的提升可以在维护安全的前提下,允许你对情绪拥有洞察,为亲身体验他们做好准备。
其次,心理咨询帮助你找到语言去描述情绪。很多时候我们会困在自己的身体里,明明体会到很多,却无法准确表述,无法命名自己的身心体验,而这种不能表达的痛苦更会让我们没有选择不得不去麻木感知,不去理会心中感受的种种变化。
如果你无法将情绪言语化的体验来自于童年创伤,可以说你内心那个被愤怒的大人吓到的,被惩罚被威胁要抛弃,那个很多年要偷偷摸摸隐藏起自己的真实感受的小孩就依然停留在你的心里,难怪你无法表达情绪,心中藏有巨大的恐惧,痛苦和无助,麻木痛感就是你不得不做的事情。在咨询师的帮助下,去面对人生早期未被妥善处理的创伤,可以从根本上移除你情绪感知能力、情绪理解能力发展的障碍,让你可以不忽视自我的情绪体验,将理性和感性结合。
你要提醒自己,只有在透彻体会各种情绪,并深度洞察自我、学习表达、建立连接之后,才可以接纳包容自己的他人的情绪,内心更加拥有力量和希望。你的情绪钝感可能会给他人你很稳定,很理性的印象,但你自己已经体会到多年的空洞与麻木。
儿时的你,因为糟糕的依恋关系,动荡的家庭环境,过激的心理防御(情感隔离),你没有选择不得不让自己痛苦的在心里同你爱的父母告别,你苦涩而无奈的在心中早早承认面对了——生活只能靠自己,没有人是绝对安全的,每个人都是脆弱的,是自私的事实。你只有不去想不去体会,才可以不至于被痛苦所摧毁。
但你现在长大了,你或许已经有能力去看到,世界之大,并非每个人都是像儿时伤害你的人那样不安全,甚至你或许已经经历了其他领域的社会发展个人成长,知道伤害你的是无知和匮乏,而不是罪恶或宿命。
从这一点认知开始,你才可以留意自己,杜绝使用不健康的应对机制,因为通过逃避、麻木、拒绝情绪来应对痛苦,不仅无效而且是有害的。
和所有因为创伤以及对创伤的过度防御而形成的人格特质一样,情感钝化人格特质可以被改变,但改变的代价是高昂的,需要坚持不懈的温暖、理解,和断不可放弃的信念。
为什么这么说呢,对于一个情感世界麻木的人来说,你爱他关心他,渴望和他连接本身就将自己放置在了更脆弱,更易受伤的位置,我们每个人在感觉到受伤时都会有情绪反应,如果你不是情感钝化型,你大概率会表达出来,比如指责,控诉,甚至陷入冷战;如果你也是情感钝化型,你可能会压进心里,不做表达,久而久之婚姻/关系只有空壳,再无亲密。
只有当你自我关爱,留意自己的情绪,体谅和鼓励自己的时候,你才可以帮助自己持续感知对对方的情感,维持你们关系最大的亲密和安全感。你要知道即使他自己有意识的面对自己处理情绪的模式,即使 ta 尝试去改变这种模式,ta 也需要时间和支持,当他无法感知和表达自己的情绪时,ta 不具备理解你看到你的能力,在自我关爱之上,抱有耐心和善意,鼓励和接纳,就是你能做到的最好。
相反,如果你的关系对象不认为自己的情绪处理模式有问题,不想要也拒绝探讨,无论你用什么方式沟通和连接,比如书信表达或共同参与娱乐活动,ta 都置身事外,甚至坚持认为「你们的问题就是你太多情绪需要,你太不会像他一样麻木压抑情绪,太粘人或太想要表达感情。他自己本人没有问题不需要改变」的话,我鼓励你帮助自己寻求支持,做好准备离开这段关系。
你要知道,你永远不可能,通过允许对方伤害你,摧毁你的心理健康,来拯救对方,拯救你们的关系。任何关系中的帮助,都始于也延续自我们对自己的关爱和保护。就好比你无法在一段可以感到安全的关系中去提供爱与理解,即是可以做到,也更大可能耗尽你的情感能量和健康信念。爱如果是无奈凄苦,就不再是真正的爱,它是执念,是创伤后的惯性,它谁都不能拯救。学会放手,就是你看见自我创伤,疗愈自我创伤的第一步。
关于情感钝化人格特征就讲这么多。最后我们总结一下,第 1,情感钝化是指一种情绪麻木的状态,情感钝化人格的人对于他人的情绪,无论是悲伤还是喜悦,他们都很难敏锐觉察,更难真诚的做出回应,提供情绪上的支持;第 2,判断一个人是否有情感钝化,看他是否过度压抑了自己的情绪体验;第 3,如果你自己是高情感钝感的个体,可以通过阅读和心理咨询来疗愈自己,也可以通过重新认知和运动来帮助自己;第 4,如果你的关系对象是高情感钝化个体,我鼓励你在陪伴他成长的过程中练习自我关爱,必要的时候,做好离开这段关系的准备。
为什么会经常觉得人活着没有意思? – 盐选心理的回答 – 知乎
.
考官有话说:面试时,这些套话不要讲 高分上岸人员,工作近 10 年,连续三年参与本市省考公务员面试工作,近距离地与考生接触,与众多考官面对面交流,也友情辅导不少考生高分上岸,结合工作谈谈自己的体会。 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也就成路。什么是套路,就是说的人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