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共享视域下的信任修复

知乎盐选7个月前更新 spoony
6 0 0

信任是关系到社会治理的深层次问题。信任嵌入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是个体以及群体关系的「黏合剂」,是人们心理相容和相通的媒介。在社会道德层面,信任与忠实、真诚相融合,诚信价值被人类社会普遍提倡和推崇。在经济层面,信任与信用相连接,是市场交易和资源配置的基础条件。在政治层面、法律层面,信任也都是必须继承的文化传统,以及制订规则时不可缺少的要件、准则和标尺。同样,正像人们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渴望公平正义,渴望促进普遍性的共享一样,人们也渴望建立和维系普遍性的信任关系,以期在面对风险和解决重大问题时具有可靠的同一性基础。

当前社会总体信任水平偏低

当今中国正经历着一个深刻而复杂的社会转型期,各种问题相互叠加,社会信任的难度也在不断加大。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一些多年积累的优良传统被破坏或淡化,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以法治为基础的运行规则尚待深入人心。与此同时,源于人们善良本能的包容与信任也受到了严峻考验,原本内在的同质性与凝聚力逐渐弱化,社会总体信任水平遭受冲击。现实中一些人不愿相信媒体上传播的好人好事,对他人的关怀和友善行为抱有怀疑态度,对国家大政方针政策能否贯彻落实也持不信任态度。一些官方发布的信息、统计数据或者对公共事件的解释往往遭到质疑。此外,官民之间、警民之间、医患之间、买卖之间、邻里之间等主要社会关系,也都呈现出一种低信任状态。如果社会总体信任水平持续下降,那么人们的心态就会变得越来越消极,就会更加愿意接受各种毫无事实依据的负面信息,社会环境也就更加缺乏包容性。

失信现象层出不穷,使坦诚沟通的信任机制难以真正建立起来。特别是各种事故频发,假冒伪劣产品泛滥,环境污染严重,一些公共信息不透明甚至被遮蔽,诸如此类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会使人们感觉不公平、不安和怀疑,继而产生对公权力的不信任。事实上,低信任已经成为许多重大或突发事件发生的心理土壤和情绪催化剂。而对于政治不信任问题尤其要引起重视。政治不信任既来自于怨恨、谣言和语言暴力,又产生新的怨恨、谣言和语言暴力。古罗马政论家曾将此类现象归纳为一个着名的政治学定律,即「塔西佗陷阱」。2014 年 3 月 1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省兰考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也提到了「塔西佗陷阱」:「当公权力失去公信力时,无论发表什么言论、无论做什么事,社会都会给以负面评价。」他指出:「我们当然没有走到这一步,但存在的问题也不谓不严重,必须下大气力加以解决。如果真的到了那一天,就会危及党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而一旦社会信任到了无法修复的地步,那么社会发展也将陷入困境。

提高社会总体信任水平,才能逐步改善和优化社会环境

信任是一种能够反映需求意愿强度的人际预期。信任感作为一种对社会问题最直接的心理反应,涉及到公众对生活质量和社会秩序的评价态度与情感取向。一般来说,当社会出现急剧转型时,也正是社会冲突频繁发生、社会心理危机大量涌现的时期,这一时期社会总体信任度也会降低。不信任心理会导致人们产生消极怀疑和抵触情绪,导致社会冲突增加,社会冲突又会进一步加剧社会的不信任,并由此产生恶性循环。

应当强调,完善的信任机制构成了现代性道德的内核,公平的信任关系因其符合行为的客观本性而被社会所推崇。正因为如此,自 1992 年党的十四大确定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以来,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相关工作被多次强调。1994 年,我国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2001 年,中国互联网协会成立并开始制定行业规范;此后,建设部发布《建筑市场诚信行为信息管理办法》,商务部发布《商务领域信用信息管理办法》,国家工商总局发布《个体工商户信用分类监管指导意见》,中宣部、司法部、教育部等发布《关于开展社会诚信宣传教育的工作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等等。2012 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信用体系建设」被列为「十二五」期间政府的重点工作之一;2013 年,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指出,要「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褒扬诚信,惩戒失信」;2014 年 6 月,国务院印发《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 年)》。可见,作为国家的长远战略,只有从坚决维护基本的信用规则入手,提高社会总体信任水平,才能逐步改善和优化社会环境,才能真正提升国家的软实力。

坚持公平正义、包容共享发展,善待民心民意,有利于信任修复

信任关系是社会心态平和、社会情绪稳定的重要基础。从逻辑意义上说,如果人与人、人与社会组织、组织与组织之间实现了高度信任,那么整个社会的运转就可以实现高效率和良性循环。因此,信任问题成为了超越中西文化和雅俗文化的一个热门话题,而修复信任关系、扩大信任储备、形成信任纽带,则始终是社会进步的价值取向。

在当今中国,坚持包容性发展,善待民心民意,让人民群众共建共享,有利于消解不良情绪,有利于人们同心同德,有利于社会总体信任关系的修复。一个社会公平正义,包容共享,才会政通人和。包容性发展的实质是公平正义,是包容更多社会群体和社会成员的公平发展,是消减不信任和实现共赢的发展。强调包容性发展,体现了公平正义的原则和共享发展的美好愿景,体现了在现代化过程中修复和重建社会信任链条的远见。包容共享是多层次、全方位的,既包括物质上的,也包括精神上的。物质层面体现为丰厚的衣食、舒适的居住、便捷的出行、完善的教育、良好的医疗等;精神层面体现为安全、尊严、幸福、成就等。包容共享,就是让老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红包,就是把为民办事真正落到实处,这比起让老百姓面对一些空洞的口号,一些华而不实的「形象工程」,会舒心的多,踏实的多。而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增加公共服务供给」「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提高教育质量」「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等,正体现了社会政策的托底性,这也是实现包容共享和修复社会信任关系的务实之举。

信任能否得到修复,与社会是否公平正义相关,与社会是否能够包容共享相关。信任修复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争取民心的过程。在当今中国,率先在分配领域实现公平正义,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的成果,也是信任修复的关键之一。针对当前失信造假行为惩戒机制不够健全完善的状况,我们必须唿吁强化教育、强化监管。要注意加强对各类信息平台的监测和信息渠道的清理,降低人们对负面信息、虚假信息的易感性,增强人们的精神免疫力。特别是在网络社会,政府部门在面对一些社会热点事件,尤其是涉及群众利益的公众事件时,必须积极主动回应。网络社交媒体也要强化社会责任,要客观公正地进行舆论宣传报道,引导公众对事件真相有理智清醒的认识。必须明确,真正做到网络社会存在的问题不积累、不激化、不蔓延、不升级、不恶化,才能在公共信息的源头上逐步探索出一条良性互动的新路,才能有效化解负面情绪,才能逐步修复和重建信任关系。

(作者为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北京市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传播基地研究员)

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年。

责编周素丽 美编于珊

作者 刘东

.包容共享视域下的信任修复

关注不迷路~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包容共享视域下的信任修复

相关推荐: 有一个妹妹是种怎样的体验?

  我妹妹很漂亮,她做写真模特时,找了个很有钱的摄影师男朋友。 可现在,她人间蒸发了。 我怀疑,她男友杀了她。 为了调查一切,我只能,接近那个男人。 甚至不惜,成为他的下一个「玩物」。 —— 我第一次做写真模特,就遭遇了摄影师不断地「越线」。 拍照的时候,他故…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